武山: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
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
今年以来,武山县紧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,以“三抓三促”行动为牵引,力促兴产业、聚集群、稳增长、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,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、速效兼优新局面。预计上半年,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和9%。
(相关资料图)
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
今年以来,武山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,深入开展蔬菜产业延链补链、畜牧产业龙头带动、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三大行动,新建设施蔬菜钢架大棚800亩,新改建生猪规模养殖场19个,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.3万亩,生猪饲养量达到34.9万头,种植中药材4.8万亩、饲草作物3万亩,“2+5+N”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。持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,全力加快城关工业制造产业园、鸳鸯马力新型建材产业园、洛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开发建设,全力服务保障祁连山水泥、湘大饲料等骨干工业企业稳产达产,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.8亿元。
同时,不断激发商贸文旅发展活力,加快推进城郊高端标准公共仓储设施、鸿瑞汽贸城、乡镇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项目建设,精心组织开展房地产促销月、餐饮业打折、汽车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活动,全面落实景区门票优惠政策,目前,全县接待游客142.5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.6亿元。
厚植城乡振兴动能活力
今年,武山县深入实施“一线六圈”城乡振兴计划,大力推进群众收入提升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工程,稳定消除1711户7516名监测对象返贫风险,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、11条22公里自然村组道路硬化、120户农房抗震房改造、85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,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渭河城区段堤岸生态环境综合提升、渭北东城区供水和供热管网提升改造、4个棚户区改造和33个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加快推进,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“一爱一为”志愿服务活动,持续加大交通堵、环境差、停车乱等突出问题整治,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。
同时,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60万元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744人次,新增城镇就业2428人,输转劳动力11.54万人次、创收16.5亿元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,城乡低保、农村特困供养实现应保尽保,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821.94万元,有力推动了民生保障普惠共享。
项目建设提质增效
今年,武山县牢固树立“抓项目就是抓发展、促发展必须抓项目”工作理念,大力推行清单管理、要素保障等调度制度,粮食仓储物流等36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,渭川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42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,谋划申报总投资166亿元的杨河夏庄和马力后石山2个抽水蓄能项目,全县项目数量、投资总量、单一体量大幅提升。持续抓主抓重招商引资,大力实施“引大引强引头部”行动,深入开展“六个一”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,积极赴外开展上门招商12次,成功举办了“陇上菜都·十有武山”2023天水·武山蔬菜博览会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,签约各类项目40个,总签约额27.38亿元。
此外,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、杨河中梁坡耕地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加快推进,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全面落实,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,高标准打造了盘龙山植树造林点,植树造林3.28万亩,绿化道路450公里,新增绿化面积2186万平方米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%,生态武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。(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供图)
关键词: